仔細數數,到歐洲也兩個多月了。前陣子一直苦於沒時間打文章,寧願外出吹個冷風、在街上亂逛、在路邊坐著發呆,好好感受布拉格的氣息、的一切,也不要待在宿舍,無不是想多花些時間與精神給當下的自己,而不是寫下當下的心情給以後的自己。也許是膩了為了未來而活吧,而選擇把最大的心力放在當下的所有感官,企圖抓住任何可能留下回憶的時間。也許是環境使然、也許是潛意識作祟,心想既然在歐洲生活,總想貫徹所謂的『歐洲精神』:
活在當下。 Live for now.
殊不知前幾個月的『好奇期』過了之後,向我襲來的是一種極為複雜的情緒。它是孤單的、艱難的、
不知所措的、習慣的、空虛的、徬徨的,壓在一團快樂的情緒上,但卻甩不開。
孤單的。即便身在這滿是觀光客的城市、在這交到了各式各樣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各種趴踢聚會,大部分的時間還是在跟自己對話、跟自己相處中度過。
艱難的。本來用中文授課就有難度的專業課程,現在全變成了英文,有些還是有口音的英文,在台灣沒修過材料力學的我,直接不自量力的在這修了複合材料力學,雖然知道他們對交換生非常的友好,但還是對自己坐在教室聽了兩個小時卻啥也聽不懂感到非常的挫折。
不知所措的。對於所遭遇到的任何問題任何狀況,大部分的狀況是沒有隊友的,例如不會說英文的管理員....
習慣的。直到某一次搭地鐵完全不用看路標與告示牌,看看周遭和自己一同趕路的人們,才發現不知不覺中已融入了當地的生活,然後會心一笑當初看到地鐵還要拿起手機拍照的自己。以及某一次不小心對著同是來自台灣的朋友說著英文,以及某些意思頓時無法、或忘記如何用中文表示,才發現早已習慣用英文來跟任何人對話,反而對在街上看到亞洲人感到新奇。
空虛的。交換的生活五味雜陳,若是某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需要向在台灣的朋友抒發心情,很抱歉!時差七小時,打開聊天室,大家都已在夢鄉。看看旁邊戴著耳機、不太會說英文的越南室友,只能搖搖頭把心情吞下去想辦法自己代謝掉。
徬徨的。帶著極有可能延畢的機會出國交換一年,看看臉書上朋友在正規的道路上考著期中考、過著自己最舒適最習慣的生活,看看自己,背著教授家人朋友長輩的期待與壓力出來、準備背著『出了國之後就一定會變比較厲害』回去,滿是焦慮。
好在,交換的生活是快樂的。雖然處處充滿了挑戰,但還是懷著學習的心面對每一個困難,並且對逐漸成長的自己感到開心,於是更勇於接下下一個挑戰,目前正沈溺於這樣的正向循環中。雖然習慣於生活,但仍然對著新知感到好奇與渴望,看得越多,才發現自己了解的越少,每一個人、每座城市、每個習慣、甚至是每棟建築與雕像,都有太多太多可以學習的地方。
想都沒想過可以交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能藉此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價值觀、語言、思考方式等等等,沒想過可以和住在法瑞交界的朋友自在地每個禮拜喝咖啡暢談對未來的看法,沒想過能和印度朋友單獨去動物園聊聊台印的薪資差異,沒想過可以和澳洲的朋友聊到美國的新總統等等等....。
慢慢發現,原來旅遊,並不只是形體上的移動,不是與熱門景點的合照,更不是慢慢增加的check list,哪怕是住了許久的地方,只要心念一轉,都可以是一趟旅遊,所以
Justravel